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研究传统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再现昔日辉煌,更重要的是对其中蕴含的积极、进步、精华的东西予以新的诠释、转化和改铸,赋予其时代内涵,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涌动,当中国置身于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时,我们很多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都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为中华民族拥有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感到传统文化似乎是今天前进道路上的羁绊,成为一种沉重的历史包袱。到底应该如何客观地、科学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养老体系是否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支撑?怎样把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养老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养老体系建设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价值关联?这些问题盘亘于胸,成为我们需要及时去理清的一个个核心议题。
今后较长时间内,老年人自养、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的社会化养老等各种养老方式将同时存在、互为补充、不断发展演变,构成我国现代养老体系的基本框架。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在建立现代养老体系的过程中,弘扬传统养老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养老”社会环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文化。
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实上,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共同发展的过程,涉及到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且包括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发展。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去研究现代化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不去探讨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特征等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样的“现代化”难免要走弯路。对于今日的中国来说,如果没有文化的提升,没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而在“文化提升”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就是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
上一篇:“孝文化”与齐家治国 | 下一篇:东西方文化中敬老养老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