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大量人口不断涌向城市,造成了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人们居住环境逐渐恶化、交通拥堵、空气及噪音污染蔓延等现状,对于城市老龄人群来说,养老环境难以获得身心的愉悦。几十年前欧美国家的“新城市运动” ,成为当下中国的一种需要。尤其对于广大城市中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渴望在城市近郊获得一方空间,释放身心,享受良好的环境与平静的内心。
“新城市运动”始于1898年霍华德作品《明天:真正改革的和平途径》里表述的“田园思想”。霍华德认为,城镇是一种完全社会和功能化的结构,它能为城里的居民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有足够的空间为城市提供阳光、空气和优雅的生活;城镇周围被绿化带环绕,不仅能为城镇人口提供农产品,而且能为他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许多这样的小城镇彼此分开,但同时又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相互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能满足几十万人口全部需要的“社会化城市”。
老年文化生活圈的普及实施,可以说是中国老龄社会下的一种“新城市运动”。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人口生存现状,老年文化生活圈处于城市近郊,对于自城区而来的老年人来说,这里将是他们最佳的养老场所。这里不仅有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更有完善的服务与释放自我的最广阔的平台,无论从感官还是内心都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提升晚年生活幸福指数。并且,敬老工程完全考虑到中国老年人对于儿女与家庭的一种“疏而不离”的情感特征,城市近郊意味着离家不远,老年人与自己的儿女有条件经常见面,居住得安心又快乐。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老年人居住在此,对城市里的子女来说将形成一种情感上的牵引,儿女周末的探亲,一方面将城市内的压力向城区外疏散,另一方面也拉动了郊区经济的繁荣,各种市场活动随着人流的转移而形成自发性的“商圈”,子女周末来到这里既可探望父母,又能度过一个悠闲的周末假期,实在是一种双赢结果。
其实,与其说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城市,倒不如说是因为离不开城市的配套生活设施。有人群的地方必然有消费,有消费必定能拉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人口因探亲、度假等需求而渐渐向郊区扩散,必定为该地区带来更多的市场发展契机。如此一来,其地区的业态包括住宅、商业、休闲设施、产业园区等,加上可能会有的配套如幼儿园、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医院、超市、休憩场所、宾馆酒店、餐饮等服务设施,完全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可持续的生活保障系统,起到打造城市配套、改变居住环境、提供就业服务的作用。这对于城市发展和功能提升,改善居住环境,缓解市区基础设施压力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城市学家杰布· 布鲁格曼曾经说过,“文化是城市战略中最微妙的一个方面”。这样的论点不难推理,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文化特色既是城市景观中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又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关键。以敬老工程示范基地为引擎,拔地而起的绝不仅仅只是一座呈现着“消费活跃、经济繁荣、居民安居乐业”新貌的小城,而是围绕“老年·爱·未来”而打造的老年主题新区,以老年文化为内核,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再加上具有鲜明标识性的建筑群和有效形成的特色化城市风格。
敬老工程的力量在于改变一座城市或者某个区域形象,以示范基地为中心,形成强大的聚合力,即所谓的“羊群效应”。客观上是一场“老龄社会”特征与“新城市运动”精髓的完美交融,是对示范基地所在城市的重要补充,也是极大推动城镇一体化、促进城市发展与地区产业升级的有力举措。
上一篇:中国养生文化与移居养老的融合 | 下一篇:老龄文化队伍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