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取得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已上升为世界第二位。但在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依然处于一个较为模糊甚至是被误读、被曲解的状态。西方的“中国威胁论”等论点,都阻碍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国家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总体认知与态度,它不仅表现为国内民众对该国的总体认知与态度,更表现为国外民众对这个国家的总体印象与评价。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而形成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力量。国家形象对内表现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国家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实施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传播战略,对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极为紧迫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展示软实力的工作开始加强。但从一些外媒的报道中不难发现,外国观众会带着自己对中国的固化观念来看待中国国家形象宣传,从而难以产生认同感。部分学者指出,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呈现出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国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严重的“他塑”现象。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格局中,中国形象的“含混”和“失语”,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西方的舆论机制将中国形象“定型”,使中国形象处于“被塑造”的不利境地,中国形象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形象“自塑”的过程中,存在着主体性缺失和跨文化传播乏力甚至错位等诸多问题。除了缺乏对自身形象建构的主导权,我们的对外传播依然宣传色彩比较浓厚,跨政体、跨意识形态、跨文化、跨语言的传播观念滞后、传播途径单一,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传播力的提升,从而弱化了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弱势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障碍,还存在于巨大大中外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之中。
国家形象的传播,必须要用国际上可以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来传播国家形象。如何从中华几千年浩浩文化中提炼出能被世界不同文化接受和认可的中国元素呢?我们是否可以换个思路用“孝道”和“感恩”来做突破呢?前面已经阐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已进入老龄社会,他们对老龄问题的认识和重视比中国要早的多,虽然西方文化中并非用是否“孝顺”来衡量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但倡导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和“感恩”却与我们是基本一致的。虽然西方的“尊重”与“感恩”并不只限于家庭关系,而是普遍存在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中,西方已经流传很久的正式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季”等,都比中国要早,可以看出尊长和感恩文化在西方的普遍性和深入性。再看西方普世价值中的“人道主义”,它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精神至今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曾论述孝道为“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他还说到,孔子对“孝”的内容除了“养”和“敬”,还提出过“谏诤”。其内涵是只要父有不义之事,子就应该谏诤,唯父之命是从,不能说是孝。可见,孔子并不赞成愚忠、愚孝,这已经是一种人权精神的体现。孟子则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所有老人,这更是了不起的发展,也让孔孟孝道散发出人道主义的光辉。从人道主义的道德平等原则和伦理本质原则中理解,不难发现,中国的“孝道”和“感恩”与西方的“尊长”和“感恩”具有同等崇高的精神文明高度,而且,我们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具备了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从对立中寻找同一性,从西方对中国的人权指责中,我们给出了同样符合西方价值观,同样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孝道”和“感恩”作为文化的切入点,对内建立包含了孝道与感恩文化的老龄文化体系,提升大众的道德素养,可起到全面关注老龄群体的作用;发展和建设老龄文化产业,可以推动老龄产业全面升级,以应对我国老龄化的问题;对外传播中华传统孝道和现代老龄文化交流,对于发展中国的老龄事业、加强对外老龄文化交流,有助于帮助中国树立“行孝道、懂感恩”的国家形象,既可实现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战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又可得到国际文化的认同感,缓解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和危机,可谓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