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人口老龄化呼唤对老龄人员的管理服务社会化。中国过去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对老龄人口的管理服务基本上是政府包办,由企业、单位独自进行管理。农村则以家庭保障为主,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造成的结果:
(一)由于出生地不同,所在的单位、条件不一样,因而所享受的管理服务也有差别。单位管理水平的不平衡,造成老年人所享受的服务不均等,同时也造成社会管理服务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客观上导致企业、单位等市场经济主体离退休人员的大量增加,人员结构老化,管理负担加重。更有个别单位离退休人员比在职职工还多。而建国以来,中国对于人的管理一直是封闭式的,由企业、单位进行管理。人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由社会人变成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依附于企业、单位。近几年,国家虽然建立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总体看来,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覆盖面也比较窄,仍有一大部分管理服务工作必须依靠企业、单位来承担。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尚未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全部的保障、管理仍由单位负责。企业、单位的大量精力、资金都用在了老龄人的保障、管理和服务上,这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人口老龄化发展,人的平均寿命在逐渐延长,老龄人口逐渐增多,导致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在扩大,特别是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在扩大。而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转变共同作用下,出生人口相对下降,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家庭提供照料老人的资源在逐渐减少,能力相对削弱。而中国的传统习惯、养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共同决定,家庭依然是照料老年人的主要模式和主要力量,尤其是在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更是如此。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形成反差,这是一对新的矛盾,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性难题。中国必须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推进老龄人口社会化管理的进程。
上一篇:现代养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下一篇:“老龄化”提出法制保障新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