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的文化理念作为支撑。和谐理念的生成途径又是多维的,而在这其中,对中国文化与历史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在营造社会和谐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用宽容和理性的态度来重新定位中国文化,来重新审视中国文化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必须的。
中国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迁。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对于人类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他们历经风雨看透人生,沉淀下来的都是丰厚的处世哲理与人生智慧。社会和谐是中国复兴的最高理想与目标,也是中国文化里智慧运用的至高境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的讲话中曾说过,“老年人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构成了名副其实的社会命脉”。我们社会发展到今天就是依赖于老年人长期的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文明进步,更加离不开中国老人。
我国政府提出的“六个老有”,构成了老龄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敬老工程的发展目标:“老有所养”是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文化;“老有所医”着眼于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完成老年医学健康文化体系的打造,确保“健康老龄化”目标实现;“老有所教”完成老年文化教育体系的搭建;“老有所学”形成老年受益终身并延续发展的文化;“老有所为”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完成老年文化价值的累积;“老有所乐”让老年人获得精神慰藉、满足和愉悦,打造老年人文化食粮与精神补给。
上一篇:“敬老工程”已居国家战略高度 | 下一篇:中国养生文化与移居养老的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