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年老并不一定代表有问题,也不一定就带来社会问题。年老之所以被认为是社会问题,其最主要原因是现今社会的结构不利于老年群体。老年是社会的一个界分,不单纯是基于个人体能情况而作出的区别,更是一个社会建构的界定。当中涉及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的权利和机会受到削弱,老年人的社会地位降低,并且遭受社会的忽视和排挤。
形象包括正面与负面,老年人的形象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在不同时代,对老年人的评价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时代,老年人的形象也会各不相同。比如,政府可能强调积极正面的老年人形象,而社会上流传的却是消极负面的老年人形象。同时,在社会上有些老人年过七十仍然老如松柏,充满活力,而有的老人刚刚步人老年就已经举步艰难,孱弱不堪;有些老人开朗健谈,乐观随和,而有的老人自怨自艾,孤单落寞。老年人积极形象的建立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自信心,使老年人感到他(她)们不是社会的包袱,他(她)们仍然可以为社会、为家庭作出自己的贡献。反之,老年人消极形象不可避免地对老年群体产生负面影响。
过去很多老年社会学的研究都指出社会上不少人对老年人存在固有偏见和负面看法,人们对上了年纪的人往往抱有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认为老年人都沉闷、孤独、沮丧、体弱多病、行动迟缓、爱唠叨。老年人的消极形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消极看法是认为人的寿命越长,就越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还有的说法是“七十三,八十四,再不死,无意思”。
第二类消极看法是将年老视为“衰老、退化、丧失”。这个衰退丧失的看法,体现在一般人估计人生高峰期的答案中。我们从国家公务员的招考、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职位招聘人员的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有的单位将40岁作为单位职工内退的最低年龄,有的年轻人甚至称呼老年人为“老不死的”、“老糊涂”,这实际上是一种年龄歧视。
第三类消极看法是对年老或者老之将至的那种无可奈何的感叹。我们经常听到老年人说:“我们是即将入土的人了,没有什么希望了”、“60岁的人过一年算一年,70岁的人过一月算一月,80岁的人过一天算一天”。一些从事老年人服务的工作者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也同样抱有偏见和误解。事实上,老年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群体,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自己和社会大众两者之间对老年的看法差距颇大,老年人的自我评价,比一般人对老年人的评价要正面得多。
我们可以用符号互动理论来分析消极形象对老年人所产生的影响。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某类范围,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的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念。比如说,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自然会对老年人的自我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老年人会很有成就感,特别具有参与意识。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 必然会对老年人的自我认知产生消极的影响。假若老年人每天听广播、看电视、外出所目睹、接触的一切,都把老年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累赘的形象,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真的不行了,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卑、无能感。
老年人这种自我负累的心理,也会损害其寿命。因为从生物学上来看,人类的寿命可以达到120岁甚至更多。为什么大多数人未能达到其生物学的寿命?原因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个是社会因素,包括精神、环境、饮食、医疗等;另一个是生物因素,包括疾病、事故等。我们应看到老年人口中蕴藏的智力资源,包括老年人的劳动能力、技术专长、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和劳动经验等。在中国合理开发和利用老年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和才智,对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促进经济建设、科技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要重塑积极乐观的老年群体形象,以下办法值得借鉴。
(一)消除老年人的消极形象,提升老年人自信心。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极为严峻。事实上,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老龄化社会并不可怕。只要积极应对,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激发老龄社会的正面效应,相当多的老年人不仅不会成为社会的包袱,而且会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在过去的20多年里,联合国有一连串对老龄化及人口老化的宣言和行动,其重点就是针对消极老龄化的。《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老龄化问题澳门行动计划 (2000)》提出:“各国政府认真作出努力,消除对老年人的消极看法,应根据他们在社会、宗教、政治和经济领域继续不断作出的积极贡献大力支持他们扮演新的角色。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认识到通常人们对老年人都抱有消极的看法。”2002年4月8日,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开幕。5月13日,我国20多位人口学界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 研讨我国老龄化的应对策略。研究证明,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心理年龄,也无论是智力水平还是文化素质, 现在的老年人已经和过去的老年人明显不同了。据中科院心理所对100例县团级以上老干部进行的智力测定结果显示,老年人的记忆力尽管有所减退,但基本处于正常范围,而且在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与应变能力等方面,老年人还有优势。据统计,我国老年人的整体文化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目前全国退休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约占高级知识分子总数的1/3以上。
正由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应该让老年人认识到社会上现存的一些对老年人的消极印象多是源自偏见和错误观念。我们要消除老年人的消极形象,提升老年人的积极形象,首先应该处理的就是“负累”的形象。处理的方法是将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老年人纳入适当的生产力队伍,使他们能够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实施“亲老政策”,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一些大公司也将人才战略瞄向“银发人才”群体。在我国,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已经把“老有所为”作为晚年生活追求的目标,发挥余热的愿望十分强烈,参与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老年人发挥余热,能够增强老人的经济地位,填补“养儿防老”、“积钱防老”的不足,促进老年人自尊自立,同时又使老年人能够对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使全社会逐步认识到老年人是一种丰富的社会资源。
老年人积累了一生的知识和技能,正处于人生最成熟的阶段。全社会应当把老年服务看成是老年人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同情与施舍。我们应该尊重老年人在社会上应有的权利和机会,促进和提升老年人的自我尊严和价值,提供机会让他们发挥自我能力,来抗衡社会上对老年人的负面印象和歧视。
(二)要处理好对“衰老、退休、丧失”的表达。处理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要避免使用一些对老年人带有歧视的语言,比如对老年人的称呼要尽量礼貌、尊重。处理的第二个方法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帮助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人将人的寿命比做一个三角形,决定寿命的三角形三边分别是遗传、心理与饮食,只有三者都长时,寿命才可能长。遗传因素谁也无法选择,但科学的饮食方法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能够达到的。老年人通过科学饮食、营养搭配、健康生活、合理锻炼、定期检查、疾病预防及丰富多彩的文娱社交活动等方式去增进健康、协调人际关系、降低病痛和伤残,使老龄化与“衰老、退休、丧失”相脱离。另外,老年人要满足现状、乐观处世、保持情绪稳定、心胸开阔、平易近人、热爱生活。据观察,长寿老人大都热爱生活,充满信心,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工作或帮助他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自身价值,并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
(三)要处理 “无奈感”。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可以开展“充权”实践。充权实践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个人的充权,目的在于促进老人个人觉醒,提升个人的自我理想和信心;其次是集体的充权,通过集体行动和组织自助团体,检阅老年群体的组织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帮助削减老年人对生活和环境那种无助与无力的感觉。这样老年人才会觉得越活越有滋味,他们会尝试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完成年轻时的夙愿,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中国政府严阵以待,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和政策,希望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政府、民间组织、新闻媒介、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各尽所能,真正实现“不分年龄、人人共享”,建成一个积极的、幸福的长寿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