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一位学者曾如此说过:“一个民族的文明质量可以从这个民族照顾其老人的态度和方法中得到反映”。回顾历史,原始社会中老龄群体等同于弱势群体,被社会视作 “寄生群体”而苟且存活,一旦经历重大自然灾害,往往被人们“遗弃”。进入农业经济社会,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和重视,但由于当时伦理政治化倾向的制约以及无视法治的非民主思想的影响,老年人的权益往往是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即使他们表面上被所在家庭以“尊崇”的礼遇加以供奉,但其实际的社会与家庭的权利是被弱化的。同时,也受到农业生产方式及生活条件下社会物质极大匮乏的影响,当时的“孝亲敬老”在实际生活中大打折扣,对老年人的经济赡养、生活照料与心理慰藉相互脱节,难以继续发挥老年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后来到了工业经济社会,老年人的人格尊严、知识经验以及基本权益已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保障,但由于传统伦理道德、代际关系的物化状态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精神心理关怀以及自身权益保障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中国于本世纪初也正式跨入老龄化时代,老龄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与人民生活及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十分突出。显然,中国人民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还没有做好完全充分的思想准备,以致无法把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文化理念,始终如一地贯穿到城镇发展、社区建设和家庭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无力从城市环境、道路交通、居住条件、公共设施、社区服务、社会政策、文化建设和敬老氛围等方面,都得心应手地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健康、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再由于我国目前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程度尚不如人意,以及城乡、区域、性别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对老龄化这样的社会问题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老年人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上,对于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与文化满足探究并不多,但是大多数老年人对精神与文化都有明确的需求,对于如何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目的依旧没有形成十分清晰的思路。
引发老年期身心和行为重大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老年人脱离社会生产领域后所导致的社会角色的变化。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人的行为期望。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变得模糊不清。脱离社会生产领域后,原有角色丧失或中断,角色的不连贯性,影响了老年人退休后的心理调适。尤其是随着角色变化所带来的在家庭和社会中经济社会地位的下降、话语权丧失等,使老年人产生年龄依赖,消极被动地适应晚年生活,片面地将老年人理解为社会“零角色”群体,感觉社会已经将他们排除在外。这种在晚年期的社会角色转变,会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例如,一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各阶层领导等,他们退休前在单位担任着重要职务,中年时期的成就感来源于工作,退休后如果社会角色中断或丧失,他们会有较强的失落感,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会在一定意义上延续了退休前社会精英分子这一社会角色。晚年时期仍可以活跃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可以在社会角色延续和转变中继续体会人生的成就感。
虽然,我国老年群体目前还未被纳入社会主流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但在老年人群体中却已经不乏有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精英分子。这一群体老年人大部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文化程度较高、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较强、具有较广泛的人际资源网络、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有较强的社会奉献意识和较大社会影响力。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实行现代化必须在老龄化社会中完成。而人才又是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面对当前我国人才结构失调、新老人才接替出现“断层”现象的今天,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弥补空缺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减轻社会负担和国家财政压力。国外资料表明,老年人消费负担远大于成年人和少儿,虽说老年人就业难以提高其消费支出,但可以增加收入,这也就使其他劳动力人口群体的负担得以减轻。
(二)缓解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低层次人力资源严重过剩,高层次人才资源又十分短缺。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可从两个方面解决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时对高技能员工的要求,直接缓解当前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
(三)调整老年人的各种不良心态。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加之社会地位的改变,不如在位时受人尊重。如果再有一些不顺心、不如意之事接踵而来,自控能力也随之降低,就会产生急躁心态;老年人离退休回家后,由于无所事事,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孤独、空虚和被冷落、被遗弃的心理状态。离退休老年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使其得到社会的重新认同,自身价值继续得以体现,心理需求得以满足,不良心态就会得到缓解。
(四)老年人力资源潜在的社会创造力不可忽视。创造力是每一个正常人具有的潜力。老年人虽然在体力上比不上青壮年,但在脑力上有很大的潜在优势。老年人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专项技术、综合能力、丰富实践经验甚至是身怀的“绝技”都不会随岁月的推移而消失。纵观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事迹不胜枚举。老年人的创造潜力是大有可为的,老年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完全能跟上时代发展要求的。
(五)老年人在过去几十年工作和劳动以及事世沧桑变化中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和知识。与中青年相比,具有诸多优势。一是政治优势。当代老年人在社会改革和建设事业中,大多经受了政治考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老年人虽然退出了工作岗位,但是“人老志犹存”,他们大多数仍然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奉献精神。二是经验和知识优势。当代老年人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突出的专业特长,尤其是一些老年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技能水平是无可取代的。三是时空优势。老年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决定他们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只要为老年人提供施展才能和机会的舞台,他们就能充分为社会再做贡献。四是德高望重的名望优势。大多数老年人在人民群众中都具有很高的威望,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声的影响着下一代,起着中青年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六)老年人大多由于不承担家庭负担,且大多都有退休金,故其再就业时索要的报酬往往较低,不少人退休前工资为3000~4000元/月,退休后单位返聘做原工作,每月给2000元也乐于接受。因此,老年人力资源从另一角度来说,是大大节省了国家人力成本,实现了劳动剩余价值的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