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敬老工程是国家的工程,是所有现在及未来中国人民的工程,远不是一个企业、一帮人、一代人可以完成的建设。它重新定义了养老的含义,找回了礼仪之邦的“魂”,丰富了老年人的生命,解决了城乡、学校、各行各业的后顾之忧,将刷新文化、经济各产业的指标。毫不夸张地说,敬老工程承载的使命已经超出国界,对有人类有老人的地方都毫不吝啬的给予福泽庇护。
敬老工程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其重新进行了分工,二次合理分配社会资源。除拉动当地经济、提高税收、安置就业等显而易见的意义之外,其核心意义在于使闲散在家的“负担”—老年人重归社会,变成创造财富的“劳动力”。
人一辈子都在学习、积累,老年人一生积累的经验、技能、智慧绝是社会的财富。自古以来,长者为尊,三朝元老的地位是连皇帝都难以动摇的。“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九十岁以上的老者,即使是皇帝有事要问,也得亲自去拜访,并且带上珍贵的礼物。稍有规矩的家族都会有“长老”这样一个角色的存在,通常是家族最年长的长者,哪怕这位老人无权无势无才无名,也备受家族尊敬,因为他是岁月的见证,一本活历史。
老龄群体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他们之中有教师、工人、农民、商人、军人、政要、律师、医生、艺术家,等等,涵盖了所有的行业。并且,老年人也分壮年老人、晚年老人、丧失行动力老人等,其和正常社会一样有老弱病残的区分。这些老年人当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和看护,大多数老年人精力旺盛,各有所长,却被一同当做负累束之高阁,孤立起来。哪怕是生活得很好、儿女孝顺、子孙满堂的老年人,对每天浇浇花、遛遛鸟的悠哉日子也会觉得厌倦和空虚,因为他内心深处知道,在别人眼中,他已经是个“废物”,失去了社会价值,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敬老工程对此认识深刻,其宗旨只有一个:“你,无可替代”。每一个老年人都有其独有的社会属性,独有的长处,独有的价值。敬老工程并不是创造机会和岗位使老年人“有事可做”,更不是压榨老年人的“剩余价值”,而是呼吁社会不应该以任何理由剥夺他人的社会身份。心理学上讲,人是群居动物,人的眼睛看不到自己,人的存在是靠别人眼中的投射来证明的,这个过程是一个人自我价值和对他人价值的实现,失去这点的人在别人眼中是隐形的,没有存在感,没有身份,同死去有什么区别。如果说敬老工程以“项目”、“建筑”的形式呈现在世人眼中,以“经济效益”、“老龄问题”的社会效益来证明它的价值,那么,所谓“二次分工、合理分配”则成为了整个老年群体的救赎。上帝可以造人,于是人们信仰上帝;敬老工程赋予了老年人“存在感”,于是成为老龄社会的信仰。
上一篇:敬老工程打造老龄群体再就业平台 | 下一篇:敬老工程规范老龄社会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