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造成当代人“敬老孝亲”的传统观念淡薄、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尽乐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继而引发老人主导性地位改变。
(一)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能量,却在无形中弱化了全社会对人文精神地追求,而忽视人文科学的后果便是历史记忆的淡薄。对老年人群的忽视,正是对于过分强调科技淡忘历史的具体表现。
(二)市场经济发展,引起人们生活压力和事业竞争加大,工作、生活流动性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成本上升、中年人肩负事业和家庭的重任、青年人忙于学业和职业、对独生子女的全心培养以及家庭小型化的生活方式的出现等种种原因,使得儿女们难有较多闲暇时间轻松地侍奉于父母身边。空巢家庭的现实使许多老人感情孤独,甚至通过与宠物相伴寻求精神慰籍。
(三)独生子女自我意识中缺乏敬老观念。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80后”、“9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是作为家庭核心在长辈宠爱中长大,几乎从未遭遇挫折或逆境,因而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较强。加上他们往往缺少传统文化教化以及社会上敬老养老的氛围感染,从而很难养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四)对外开放、中外交流扩展,一些青年人在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下长大,受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体独立性的片面影响,其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淡化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孝道观念,不懂应有的礼节、不尊重长辈,缺乏自觉敬老养老的道德意识,甚至视父母、长辈为累赘而加以嫌弃、虐待。
(五)收入差距扩大和贫富阶层明显。一方面,低收入者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对赡养长辈心有余而力不足,加重了愧疚或自责感,容易产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心理失衡和家庭矛盾;另一方面,富裕家庭可能由于事业或其它事务的繁忙,只注重物质条件方面的敬老养老,而轻视老者更需要精神情感方面的慰藉。
(六)因城乡差别、体制改革、发展不平衡以及历史原因等因素,老年人中存在着社会养老保障条件的明显差异。保障条件好的老人,既能安度晚年也能减轻后辈人尽孝道的负担,从而增进家庭和睦;缺乏社会养老保障的老人家庭尤其是贫困户,不仅加重了儿女负担,而且自己还要忍受晚年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双重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