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按照国际衡量人口结构比例标准,一个国家如果60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就可以说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据统计,在全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中,有68个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后果将极其严重。我国早在1999年就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养老金支付的财务压力不断增大,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相对其他国家更加巨大。
(一)社会老龄化程度较高,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长期保持低出生率,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公众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快。自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飞速增长,已从最初的1.34亿发展到目前近2亿的老年人口规模。发达国家完成这样的人口结构巨变需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而我国不到20年即完成了同样的变化。西方国家先进入工业化,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积累到人均大约1万美元的程度后进入老龄社会,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仅800美元时,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是“未富先老”,因此,国民经济制约着老龄问题的解决。
(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制度还不健全。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强制实施以保障退休职工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的一种保险制度;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又称企业年金),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一种辅助性养老保险;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一种用来扩大养老保险经费来源的自主型养老保险。在实际操作中,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还未真正建立,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1995年我国才开始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在这一制度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对“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处理方法不同,从而导致了在向新制度的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养老金支付缺口,进而导致了社会统筹资金挪用个人账户积累资金,以支付现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问题。“统、账”基金相互调剂使用,致使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且“空账”规模呈迅速增大态势,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非常突出。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的家庭模式,抚养系数比上升并失衡,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延续。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法定退休年龄较早,使得老龄化进程加快、抚养比增大。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比例从1989年的5.4:1,已急剧上升为目前的3.1:1。近几年,我国每年离退休职工均以20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未来几年这种增速还要加快,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逐年加重。这意味着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降低,养老保险缴费人数相对缩减,养老负担十分沉重。
(三)人口老龄化导致离退休费用不断攀升,致使养老保险基金开支大幅度增长。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全国离退休、退职费用总额逐年攀升,并且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养老金的支付年限随之延长,支出增加致使退休费用急剧增长。为了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存在的矛盾与困难,我国实行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资金积累制度。但是,这种“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措施”的养老金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然产生“空账”问题。2000年我国养老金“空账”还仅仅为360多亿元,2007年,“空账”达到8000亿元,到了2012年,中国养老金空账己经达到24859亿元。养老金“空账”问题如不及时抑制,将产生滚雪球效应,终将压垮整个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近年来,从覆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到全民医疗保险、全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广覆盖,再到保障性住房和其它福利的大幅增长,整个社保制度从形式普惠走向了实质共享,彰显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但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保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弱化,失能、半失能老人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服务严重不足,养老机构、服务设施、护理人员等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全民支持的社会化养老体系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社会投资不足。目前公办福利院一床难求,民间投资养老机构较冷。应该说,养老服务业是潜在的朝阳产业。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养老事业能创造数千万就业岗位,如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的信息化管理、医疗救助、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和商机。各地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政策优惠,如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等形式,鼓励企业、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发展福利性养老事业和营利性养老产业,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上一篇:让“老有所为”重现老人价值 | 下一篇:现代生活改变敬老文化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