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新中国诞生以后,社会主义制度为孝亲敬老提供了根本保障,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得到弘扬光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日趋浓厚,大量“孝举”、“孝星”涌现,使孝亲敬老在新时期构建成了一幅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和谐画卷。孝敬长辈、尊重老人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善心、爱心、良心的综合体现。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凡是孝亲敬老的,都会受到社会的赞许,反之则为国法所不容,遭受道德谴责和被世人所不齿。尽管孝亲敬老的形式千变万化,但其“内核”却亘古依然,永远不会过时,不管时代怎样变革,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永远不会改变。
古人曰:“夫孝,德之本也。”就是说孝亲敬老是各种道德的基础。一个民族的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孝亲敬老正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党中央也曾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道德建设包含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等等。孝敬长辈、尊重老人这种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一个人连这种基本的传统道德都没有,更遑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孝亲敬老这一传统道德做起。
孝亲敬老还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前进的。古人虽然对孝亲敬老很看重,但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局限性,我们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才能把握孝亲敬老与时俱进的本质,才能更深入、更全面地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恩格斯认为,“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知识的其他部门一样,总的来说,是不断进步的”。我国古代曾把“父母在,不远游”奉为孝道,但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生产和交换范围不断扩大,交通方式和信息手段突飞猛进,人们从农村涌向城市,由小城市涌向大城市,有的甚至远渡重洋到国外留学、就业,孝亲敬老的内容也必然具有新的时代发展要求。
同时,孝亲敬老的道德提倡还应当是立体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对于孝亲敬老的行为更多局限于物质保证方面,这也无可厚非,但当历史发展到物质极大丰富与满足的今天,老年人温饱问题大部分已基本得到解决,如果还一味将老人赡养与物质赡养划等号,就有失偏颇了。现代老年人更注重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提高,他们要求晚辈回报的不完全是物质上的照顾,更看重的则是精神上的体贴,物质赡养责无旁贷,精神赡养更是不可或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国老年人受到更多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尊重和关心,整个社会洋溢着敬老之情、助老之意。但是,不能回避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忤逆不孝之人,对待老人薄情寡义,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有损社会文明建设。
老龄化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举全社会之力而为,社会各界应当加强监督力度,依靠新闻舆论、社会舆论等工具,使虐待老人等行为受到“道德法庭”的审判,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中国敬老工程之社会化 | 下一篇:古代敬老工程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