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一) 历史长河中的“大宅院”
论语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讲孝,只是说要供养父母。然而即便是对狗和马,人也能饲养;如果没有敬重的心态,(饲养犬马和供养父母)区别又在哪里呢?
可见对于“孝”的理解,自古以来都不是只有“养”这么单薄。当今社会信息发达,科技进步,比起没有互联网的古代,生活不知幸福便捷多少倍。过去千里鸿雁,现在只需要一秒钟就可以视频面对面,距离无限拉近,心灵却没有更为亲密;现在讲“孩子就得出去闯荡,反正交通便利,有事见面很容易”,于是父母子女天南海北终年不得见,更别提早晚侍奉双亲,也不用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进言,即使他们有自己的心意不听从,也要持敬而不可冒犯,即使自己辛劳也不要抱怨。)。还有虐待、遗弃父母的丑恶现象。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家庭”一直是最基本的单位,而“家族”则是若干个家庭的合称。无论家庭还是家族,通常都是生活在一起,其内在以制度、礼法约束,外在则由大宅院、家族村等形式体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制度分明。具体来讲,一个家族范本约三百人左右,兄弟不分家,父子不分家,上下可能四、五代同堂,家族内甚至还涉及士农工商等领域,家族成员各展所长,整个家族是整体,有规矩约束。除了约定俗成的孝道和礼法,每个家族还有自己的家规。所谓家有家道,这个道是总方向、总目标。还有规矩,就是家规,例如流传至今的《弟子规》就属于家规,用来规范一个家族中所有成员的行事规矩。
《弟子规》共一百一十三条家规,用来约束全家,家族中从小到老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弟子”两个字意思很深,“弟”指年龄比较小的,“子”是儿女一代,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来说就是弟子,我们的父母对于他们的父母又是弟子。所以在家庭里人人都是“弟子”,我们上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说不定还有高祖父母,五代同堂住在一起,不能没有规矩。因此,日常生活中这些规矩统统要落实、要做到,这不是流于口中的,是要落实于行动的,孩子以父母为榜样,父母尽孝,孩子便懂知恩。
有规矩,还需得家学,即所谓私塾,也就是家庭子弟学校。古时候的教育多数由自己家庭承担,在家中祠堂完成。在过去,家家都有祠堂,祠堂是供奉祖先的特定场所,也就是常说的家庙。族中祖先过世后排位便被供奉在家庙里以示敬仰和缅怀,因祭祀活动只有春秋进行,平常时间这里就用做养老院、育幼院、学校,因此,祠堂又具有了家族公共场所的属性。在这里,常日里老人跟小孩都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所有的小孩子都不是外人,而是自己的儿孙、重孙,大家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每个人小时候的教育都是由大家庭负责的,父母可以不必照管。通俗地讲,父母可以因此专心工作,由家族负责整个族中子弟的教育,而当家族中的人老了以后也由家族养老。有教育保障的童年,有安享快乐的晚年,为长者有子孙早晚的问候和尊敬,为幼者有言传身教和童年伙伴,这样的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已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逐渐远去。
旧时所说的大宅院仅有一个涵义,即“某某家族的宅子”。现在说到大宅院,普通民众首先想到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著名景点;喜好历史的学者也许会想到大宅门奇女子 “天下为公”的马青霞,乃至皇帝的六宫粉黛之“故宫”、“避暑山庄”等故事;网络搜索大宅院,排名第一的是连续剧《大宅院的女人》。去过大宅院的人,懂行的人看建筑读历史,不懂行的人不过瞧个热闹。还有谁会想到大宅院真正的灵魂-家族孝道的深刻涵义?探索大宅院的涵义并不只是为了重拾旧时礼法,或单纯地解决日益膨胀的养老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需要大宅院的文化精神,国家需要礼仪孝道在新时代、新背景下的更新与成长。论语有云,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其意为:孔子说只要能以礼让来治国,那还需要别的什么呢?若不能以礼让治理国家,那么要礼仪有何用?国家的礼仪必须有“以礼让为国”的本质,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果舍弃它的内容,徒拘守那些礼节上的形式,是没什么作用的。因此,我们需要重拾的并不是大宅院的形式或晨昏请安的家规,而是真正意义上 “以礼让为国”价值观的重建。
(二) 借鉴历史经验、创敬老工程府邸
分析旧时大宅院,其核心思想无外乎“尊老爱幼、含饴弄孙、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礼仪和制度的约束下,使每一个人的作用最大化地得到发挥,共同为“大家族”谋幸福。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其自我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和肯定,从而获得个人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结合现代的现实情况,旧时传统大宅院已无法复制,但其核心精神却是可以再现的。正是在这样的原则下发起建设敬老工程府邸,也更具有创新意义。敬老工程府邸包含两层意义,即外层和内层。外层为“尊老爱幼、含饴弄孙”,内层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两层设计统一起来,就是敬老工程的大宅院。
具体来讲,外层为敬老工程的整体俯瞰,从内往外的板块划分为老人生活区、医疗保健区、休闲娱乐区、商业服务区、青少年教育及老年再教育区、家属亲情区域、其他辐射相关区域等,覆盖了生产、医护、教育、创收、亲情、旅游、文化等一个“社会整体”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辐射了所有相关联产业。更形象的来讲,从敬老工程整体来看,就是旧时大宅院的成倍放大版,只不过敬老工程不单单是“一个家族”的大宅院,而是“整个民族”的大宅院。
敬老工程的内层设计即为狭义的敬老工程,具体体现在“老年人”的“分工明确”和“各司其职”方面,使每一位老年人的生命价值最大化。虽然称之为狭义的敬老工程,但其真正体现出敬老、养老、尊老的核心思想,总结为一句话即“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角色”。这里不需要更多篇幅赘述老年人如何为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强大做出过贡献,亦无须例举老年人如何能干,如何创造了传奇,更无须喊口号说老年人可以实现自给自养,不但不是社会累赘,还是国家创收先锋等。在这里只需要知道一点,那就是敬老工程旨在让每个老年人充满意义地生活,而不是麻木地存在!
通过敬老工程,除了放大“敬老”的目的,更要实现中国传统孝道和礼仪的回归,尊敬不是形式,礼仪不是表面,真正要实现的是通过代代相传和言传身教,唤醒国人沉睡在血肉之中的灵魂,实现“以礼让为国”,通俗地讲就是实现和谐社会。
(三) 新时期高瞻远瞩与指导方针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十八大又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党中央已经将“老有所养”明确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之一,提高到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国策高度。
李克强总理更提出,要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而且要坚守网底不破。保障基本养老就是安全网重要的一环。并在2013年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五项具体任务措施,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与战略目标。这五项任务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一要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标准同步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也要通过多种方式完善相关设施;二要分层分类提供养老服务,公办养老机构重点做好为无收入、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和抚养人、失能半失能等生活困难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通过简化和规范程序,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专业化养老机构,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三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支持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上门服务。拓展老年服务项目,开发老年产品用品;四要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坚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的“托底”作用,将其发展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五要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服务、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领域互动发展。会议要求,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养老服务倾斜,并发挥好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放宽行业准入,加强质量、安全、价格等方面行业监管和退出制度建设,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培养老年护理、心理慰藉等专门人才,努力使广大老年人安享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五项措施较之以前的战略方针已经非常具象,其中心思想与敬老工程的宗旨完全吻合。这五项措施的出台为敬老工程的实施建设进一步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也侧面证实了敬老工程是基于中国国情,也是经得起考验的。同时,敬老工程在此基础上考虑得更为细致和人性化。比如说,在功能区域的规划上,充分考虑到老人接送孙子(走路不能远),考虑到子女探望父母(一碗汤不能凉),提出了“两个距离”的原则,极尽一切可能使敬老工程打造的“大宅院”真真正正成为老人的家、孩子的家、下一代的家,成为所有人无论走多远都魂牵梦萦的所在。
2013年10月1日,“帮助老年人”国际组织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推出了全球老龄现象观察指数。报告中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首次出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超过15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总数的现象,并示警届时许多国家将来不及实施相关政策为迅速膨胀的老龄人口提供帮助。报告指出,一方面人口寿命延长说明健康医疗条件的改善,并倡议社会不应该把老年人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资源财富;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缺少为老龄人口提供的最基本的收入、健康医疗和住房保障,这已是国际常态,更是全世界人民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
无论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还是世界趋势出发,敬老工程都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刻,并且它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可行性研究,而是要站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上去审视敬老工程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实现“老有所养”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社会建设的内容, 同时又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 这是“一体”的内涵,无论是从实施过程来看,还是从实施效果来看都是如此。做好老龄服务工作,可以利民生、解民忧,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也同样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
以经济建设为例,老龄事业的直接服务对象有两亿人, 可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子女、亲友就多达几亿人,做好老龄事业,可以解除这几亿人的后顾之忧,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在发展经济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老龄事业的建设必将调动大量资金,促进消费,推进经济增长,在刺激消费和增加就业方面也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在老龄人口中蕴藏着大批社会精英人才,他们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方面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也就是为文化建设做出的特殊贡献。
可以说,敬老工程是一项举整个中华民族之力、集各界社会力量之源、创整体经济多产业之收、建全球养老模型之示范的“大爱”工程。
(四) 信息时代助力敬老工程
缅怀历史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历史走向有其发展必然性,存在即合理。现代社会是科技当家的时代,现代科技水平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更多便利,在针对老年人的产业领域中,现代科技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线监控系统、床边机、健康时时监测机等设备为医疗提供了便捷,更大程度的使“居家养老”得到了保障;云系统、档案信息中心、在线服务等软件为管理和统筹实现了智能自动化;网络、电子商务、在线娱乐为生活编织了一张多姿多彩的网,使人与人之间实现了零距离沟通;卫星系统、绿色节能系统等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等。
信息时代提供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和产品,更重要的是它为敬老工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可以说,只有在信息时代,举国之力的敬老工程才具备可实施性,才可以不是漫长的“单兵作战”,而成为全局部署、同时发动、一击必中的“雷霆之击”,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其效力发挥。
上一篇:“敬老”承载历史传承文化 | 下一篇:中国敬老工程之社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