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3000多年前,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孝”的字形,说明公元前11世纪的人们就有孝行为的观念了。2200多年前,《礼记》中有记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意思是说,五十岁以上老人可以在家里拄拐,六十以上可以在乡里拄拐,七十以上可以在国中拄拐,八十岁以上可以拄拐上朝。到了九十岁,就算天子有事询问,都得亲自登门,还得带上珍贵礼物。可见,早在秦汉之前,我国就已经形成了敬老尊老的礼仪制度和社会风尚。
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以“敬老养老”为主体的孝道伦理观始终是社会生活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价值观。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从政府到民间都彰显孝行。例如,汉文帝时颁布“孝廉法”,提倡“孝治天下”并将“孝”作为个人仕途的门坎;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到了清代,“千叟宴”、“旌表百岁”等都表现出对汉文化敬老传统的尊重。
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行为意识和社会制度路径选择,具有巨大影响。“敬老”是千年沿袭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特殊时期,强调“敬老”,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国尊贤尚德优良传统的光大。
为什么要敬老?首先从敬老的生物属性来看。人的变老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曾有诗曰:“少年莫把老人嫌。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头前。”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明天的自己。事实上,人到老年,身体各部分机能都在逐渐衰退,曾经的风光不在,变成社会弱势群体。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是要看这里的老人是否生活幸福。实现全社会和谐,不是大家都变得强势,而是通过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最多敬重与最大帮扶,达到社会和平发展与和睦共荣。因此,“敬老”之重要意义,也正体现在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方面。其次是从敬老之社会属性来看。无数春夏秋冬,多少先人前赴后继,经历了一代代社会繁衍与文化传承,我们才走到文明的今天。老一代人丰富的知识经验、阅历见解与处世感悟,都是宝贵的社会财富与文化宝藏。他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精神价值的继承与发扬,是促进我们文明不断进步的有力保证。忘却老人的价值,忽视老人的存在是极其错误的观念和做法。树立全社会“敬老”之风,是一种社会文明的突出表现,一种尊重历史、保护文化的积极举措。
因此,“敬老”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更要体现在对老人过去贡献的肯定,充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要发挥老人在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善于挖掘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智慧和给养。
上一篇:“敬老工程”意在制度革新 | 下一篇:开发“大宅院”式敬老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