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所谓“老有所为”是指老年人退出劳动岗位后,愿意用自己长年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继续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清代大诗人袁枚在一首自励养生诗中写道:“放棹西湖发浩歌,诗情画意两如何。莫愁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红更多。”
“秋老山容淡”比喻人老色衰,“秋深红更多”比喻老年人也大有作为。鼓励老年人要豁达开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生命质量更高。人生是一本书,老年就是书的结尾。而结尾部分往往最精彩,最让人难以忘怀。
很多我们身边可尊敬的长者,都是在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方面的模范,引领了社会风尚,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和较大的影响,是值得我们宣传、学习和崇敬的典型。我们应该注重发挥老人的示范作用,引导人们做传统美德的传承者、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风尚的引领者。老者、贤者的风范代代相传,中华文明就能不断推陈出新。
“老有所为”,是老年人本能的要求和愿望,在社会上也有广泛共识。近闻有人主张“老而无为”。这种说法,从侧面表现了一些离退休人员的心态,也道出了“老有所为”的一种看法。“老有所为”,一般理解为人老了,离开了工作岗位,但言行不但要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可见,“老有所为”的外延是极为广泛的。但有的人把“老有所为”的范围定的很窄,甚至认为只有在原来职务的范围内继续发挥作用,才算“老有所为”,这是一种误解。退休了,在原来自己所从事过的业务上如果有条件继续发挥作用,自然并无不可。如原来在卫生战线担任过领导的同志,退休后,按照法律和制度允许的规则,为社会培养医务人员,受到广泛欢迎。这确实是“老有所为”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思想上要明确,退了,不能再参加原来从事的领导工作,并自觉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位老革命家,说他离开领导岗位后,是“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不惹事”,表现了这位老同志的自尊,不给在职的同志找麻烦。而“不管事、不问事”,意在不干扰在职同志的工作。还有一种观点,一说“老有所为”,就是“大器晚成”,在老年又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如写出名著,在科学上又有所发现。能有如此成就,当然本人高兴,社会受益。但如果把“老有所为”定在如此高的“档次”上,那大概会“和者皆寡”了。其实,老年人一切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的言行,都是“老有所为”的可贵表现。像带头遵纪守法,为后代讲民族美德和光荣传统,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也应看作是“老有所为”。南宋的陆游高寿八十有五,晚年当然难以再干农活,但他有诗云:“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看好家中的鸡和猪,这不也是对家庭的一点贡献吗!有的老年人临终遗嘱,后事一切从简,将尸体献作医学解剖,这实际上是将“有为”贯穿到生命的终点。
敬老工程帮助老人实现“老有所为”,使老人们能有机会为社会发挥余热并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上一篇:敬老工程示范基地的模型构建 | 下一篇: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现状和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