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和程度的加深,老龄产业应运而生。老龄产业在国外也被称为“银色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我国老龄产业起步较晚,对老龄产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有的学者称之为老年产业。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人口和社会经济转型及国家长期发展战略来看,无论是提倡“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还是“银色革命”,发展老龄产业都始终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但是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政策布局是否意味着中国的老龄产业已准备好了?这里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实际上,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策略之一,发展老龄产业不仅在解决老龄化危机方面有着独特和巨大的作用,发达国家老龄产业的成功经验还表明,老龄产业是老龄化社会中最具活力、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但就目前看来,我国老龄产业从产业性质方面看尚存一些争论,再加上老龄产业在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定位模糊,财政、金融和科技支持力度有限,使其发展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更有一些企业从老龄化中看到了巨大的潜在商业红利,借老年产业的幌子,行逐名追利之实,中饱个人私囊。还有很多机构纷纷预测,老龄产业正进入机遇期,必将引发中国产业结构的再次革命,但从当前市场反应来看,却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加之老龄产业内“鱼龙混杂”的现状,老龄产业的边界亟待廓清。
廓清产业边界,首先需要我们正确解读老龄产业的深邃内涵。当前社会上被普遍认可的老龄产业基本定义是专门或主要为老年人生产、经营商品或提供劳务服务的行业、部门或企业、单位。全国第一届老龄产业座谈会上也对老龄产业下了定义:“老龄产业是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产品、设施和服务,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以及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的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的经济活动”。研究老年人与老龄产业的关系,需要从二者的互动角度加以阐述,重点分析如何让老年人充分享受老龄产业带来的需求极大满足,以及老龄产业受老年人群体规模与潜在意愿作用而得到的发展。只有二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够让老年人充分享受到老龄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以上对老龄产业的释义,基本诠释出了老龄产业的产业范围,但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消费市场规模,老龄产业尚未被纳入统一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中,往往是单一企业的经营行为,借助的往往都是他人的力量,再加上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及有效的市场规范制度,使得老龄产业难以健康、有序地发展,削弱了老龄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动力。例如,“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产品、设施和服务”,一些企业或者商户便将此作为牟利点,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为名“挂羊头卖狗肉”,到最后不是将“养老”作为了地产项目的噱头,就是提供着“变味”或者“短斤少两”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便一味将“养老=床位”的公式做到底;“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更纯粹认为提供老年人下棋看报的场所便能满足这一需求。老龄产业被做成了“社会产业”或者“福利产业”。更有市场上所谓五花八门的老年产品,都无外乎在为老龄人提供服务、生产老年产品,或者干脆借助老年人的名号为个人掘金牟利,名曰“老龄产业”,其做法与含义恐怕很难自圆其说,是否还可被称为老龄产业自有公论。
敬老工程通过对中国当前多种养老模式的研究探索,遵照之前老龄产业的各种定义精髓,提出了对于老龄产业的创新解释。其认为,当前适合中国国情的老龄产业,不仅包括着所有为老年人提供产品、服务以及就业机会的经济实体,更应当是一个以“老年人养老需求为核心,以老年人参与社会为基本方式,以延长老年人生命、维持老年人身心健康为目标,以满足和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和尊严感”为准则的产业体系。按照产业的基本定义来看,敬老工程诠释的老龄产业应当是以经济社会中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的角色,来履行社会生产建设任务的产业体系。
应将老龄产业的发展纳入到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去。社会管理的重心是民生,而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养老问题又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探索老龄产业的真正涵义,实际上也与当前国家强调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相贴合。针对老龄产业的种种问题,社会养老问题一定要提升到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来重视,充分挖掘老年人才的潜在能量,给予他们“再参与、再创造、再价值”的平台和环境,建立老年社会生产组织机构,形成“以老年人为劳动者、以老年人为劳动对象,以老年人自身优厚知识及智力资本为生产资料”的社会生产力要素,为老龄产业自身建设与长久发展完成 “积极输血”到“主动造血”的能量转换。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老年人都与以往老年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已凝练出许多智慧的人生感悟,他们的无限能量涉及到文化、科技、研究、教育培训、书法技艺、工程设计、医疗、手工编织技艺等方面。借助敬老工程组织的投资委员会这一经济实体,为老年人才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让老年人才得以充分开发,再形成与市场的完美结合、与企业合作的长期达成、在各行各业与各个领域间释放能量,继而创造出丰厚的劳动价值,这也是老年人才参与社会最直观的价值体现。再将老年人才的所劳所得合理分配给敬老工程中的其他老年人,从而使所有老人都能获得生活保障与生命满足,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自己还能热情饱满地工作,还能继续获得创造价值后的成就感与荣誉感,还能拥有一股因为自己的劳动而获得剩余价值再分配的豪情,让所有的老年人真正感受到他们自身所创造出产业价值的力量,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生存的活力、尊严与快乐,真正做到“以老养老”,这才是老龄产业发展的最高价值体现。
同时,要真正实现公平的“老有所养”,迫切需要逐步探索新型的老龄产业发展模式,以产业发展助推老龄事业的进步。这不仅需要在养老制度设计上有所作为,构筑坚固牢实的养老保障体系,还应该在道德伦理、孝道文化、社会管理、公平正义等方面加大力度,让老年人不分城市与农村、不分地位等级、不分贫穷富有,都能过上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的生活。敬老工程缔造的老年人才工程,对老年人才一视同仁,为所有老年人提供公平参与的机会,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让老年人都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让全社会都能正视老年人的作用,改变对老年人固有的陈旧观念,树立全社会“敬老、尊老”的正气之风,这其实也是一种比老龄产业化更高的境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终极追求。
养老应该是一份人人关心的社会事业,而不仅仅只体现在“产业”二字那么简单。老龄化背景下老人服务市场机制和老龄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依赖于政府、社会、企业的共同努力,为中国老年人群谋求更适合、更有效、更能实现长久发展的养老之策。
上一篇:老龄产业发展的真正引擎 | 下一篇: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奏响和谐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