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2009年,国家发改委明确了政府要大规模投资老年人机构,于是,超大规模老人院建设仓促上马。若干个大型的国家级养老基地在全国各省市纷纷择地而建。在中央政府及主管部门释放出许多利好信号之后,各地政府又纷纷陆续跟进,仅自2009 年,全国掀起养老机构投资浪潮以来,全国各地各级政府投入和政府动员投资已经超过千亿元人民币。更有甚者,不少地区政府将建设养老基地视为又一轮中国大开发的热点,生怕错过这一轮的精彩,导致规模不断升级,投资越来越大。
自201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养老产业又开始成为新一轮民间资本关注的重点。中国老年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多年坚持的计划生育政策,致使中国老龄化的进展速度和规模皆令人关注,“银发经济”来势汹汹。围绕于此,从老年保健养生、老年旅游、老年用品到适老化住宅,一系列与“养老”有关的概念被各个相关行业热力追捧。而其中以大规模圈地为核心的“养老地产”更成为“养老产业”的同义词,定位于高端人群的项目遍地开花。但是,两三年过去,业内却鲜有成功案例,绝大多数布局远郊的“养老地产”,既无配套,亦无后续专业服务,最终的销售与普通地产项目别无二致。“养老地产”一词逐渐又与“投机”同义,被贴上“以养老之名行圈地之实”的标签。目前,我国老龄产业虽已涉及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旅游、教育、房地产等诸多领域,但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引导的各种机构,都依然处于浅尝辄止的试水状态。就算是北上广地区有几家机构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规划,却也必须承认其整体产业链依然处于成型发展时期。面对巨大养老空缺与老龄化危机,养老产业应该从何处发力实现改变?
分工是合作的基础,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面对滚滚而来的老龄问题,国家的引导、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与大力配合、民间资本力量的热情投入等条件都已具备,但为何“中国式”养老难解中国养老问题?
上一篇:敬老工程的示范影响 | 下一篇:“中国式”养老难圆养老“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