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由于我国目前人均GDP还比较低,老人人口的大规模增长,使养老问题的重点集中在社会保障上。社会化养老当前只考虑到救助丧失生活能力、需要养护的人群,这个人群只占老年人口的6%左右。当下养老机构床位缺口约250万张,政府感到压力很大、力不从心,希望通过民间投资养老机构或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来补充,但是进展非常缓慢。究其原因是这样的业态属于民政救济范畴的“养老事业”,盈利性差,市场的参与者不满意,“回报低、回收慢、经营难”成了中国养老市场的标签,商家们对此还持观望态度。
“养老产业”尽管是近来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但仍属于缺乏共识的模糊概念。我们的养老政策还囿于“福利事业”中,民间资本担心介入后的亏损。尽管救助困难老人非常必要,但当前占我国老年人口90%以上的健康老人需要通过消费来改善生活的要求也不能忽略。中国的养老服务业应当是“福利+市场”的双轨制,即“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并行,以“产业”获得发展,以“事业”实行救助。
社会化养老需要养老产业,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当前中国城市老人的平均消费水平大约只有发达国家的1/10,需要通过规模效应才能做到正常的盈利与运转,普通商家很难凭一己之力达到效果。因此中国的养老产业很难如发达国家那样由市场自然生成。再加上当前养老政策中“引导与培育”的常规手段很难奏效,中国养老体系的建设,亟需一次改革性的催生。
敬老工程是一项关系民生的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实施与广泛普及,将对全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体现在模式的创新、体制的改革、社会风气的更新上,更体现在中国政府、社会与民众高度统一的发展精神上,将是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全民受益的国泰民安的伟大工程。
敬老工程的基本宗旨即是为中国亿万老龄人群服务,建立起“人人养老、快乐养老、敬老助老”的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并以养老为起点,同时促进中国养老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拉动全社会产业链条式升级,增强国力,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民生发展,共享国泰民安。
上一篇:敬老工程示范基地的核心为“以需促需” | 下一篇:观念革新更需模式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