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敬老工程示范基地的构建,核心价值就是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联接政府、地方与民间三方力量,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中低阶层老年人群的要求,以老年人的生活安康影响并提高地区人民生活满意度,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合理有效的社会养老模式,解决中国当前养老的具体问题,促经济、安社会、保民生。
敬老工程示范基地采用“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服务供给模式,包含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基本逻辑,体现其核心价值所在。敬老工程示范基地作为联接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合作的载体,联通政府与民间(企业)的对话。国家负责示范基地前期的大部分资源资金投入,民间(企业)以小部分投资和自身丰富的服务资源、创新理念,加入园区服务供给,完成针对多元化需求提供的多样性服务供给,即国家只是行使主体投资人的角色,而示范基地所有的运营管理事务均由民间(企业)完成。
这一模式是对中国养老体系中服务供给制度的创新与大胆尝试。其核心是政府对养老机构以往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做出的一次重大改革。首先就是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出资经办方式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对机构建设和管理运营大包大揽。政府作为主要出资方,只负责园区前期的大部分资源资金保障,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都交给民间(企业)来完成,完全与市场经济接轨。长久以来政府单一行政式的养老服务提供转变为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完成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使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与服务制度更加趋于完善与合理,充分提高其服务的实施效率和效能。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提升传统养老机构在自主领域内的服务水平,形成社会公共领域中更为完善与专业、具备规模的规范化服务供给体系。
这一模式的运用,使社会组织能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当中,为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模式的发育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道路。在这里,政府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推动,不是继续延续以往“家长式”的社会管理模式,而是充分以资源资金作保障,以制度为引导,形成足够的创新空间,使民间力量在养老这样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内不断发挥其优势,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这一模式的运用,体现了服务提供从过去的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变的新突破,这也是多元化主体参与构建中国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
同时,“以需求为导向”将改变政府以往自上而下、由外向内的指令化资源投入方式。示范基地内将采用更加民主的、有目标的自下而上、由内及外的需求驱动资源投入方式,在示范基地内部形成“以需求为驱动、以需求为方向”的服务供给模式,形成机构自治和服务创新于一体的各种要素互动互促的良性发展局面。项目的实施,将由过去行政指派的方式,改为以示范基地内养老需求为核心的服务项目管理,由民间(企业)根据示范基地的实际需求,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下,不断开发、组织各种服务项目,精细化运营管理流程,积累大量服务资本,从而提高入住人群的满意度。同时,将示范基地服务项目自内及外的延伸,形成对基地周边区域人群的养老服务输出,使地区受益群体不断扩大,使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向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完成对示范基地所在地区普惠式的养老服务扩展,最终形成敬老工程示范作用的良性扩散。
在测评标准制定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也优于以往“以指令为导向”及目前运用比较普遍的“以市场为导向”。“以指令为导向”,顾名思义就是从政府指令出发,最终的考评点也一定是以政府的意志为标准,单独由政府完成考核,也就是所谓的“一人说了就算”。这样一来,难免犯管中窥豹的失误,造成判断缺乏整体性与客观性。而“以市场为导向”,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极强的商业色彩,考评制度的确立自然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衡量标准,对于养老这一带有部分社会公益性质的产业来说,过分追求利润,极易导致项目最终偏离初始轨道、牟取暴利和投机钻营,影响到我国老龄事业及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在示范基地内实行地“以需求为导向”、“以需求促需求”,这一模式则是完全针对受众群体量身定制的服务供给制度,它的目的是实现受众群体的最高满意度,并通过受众群的实际需求来不断开发新的内容,实现新的需求目标,拓展服务供给体系,有效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全面升级。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的创新,在更高层面上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它建立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以促进“社会发展的需求”,让国家(出资)、政府(出地)与民间企业(出服务)形成“3+1”模式,由三方力量互相补充和促进,共同促成中国老龄事业及养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对于国家来说,无论从政策还是资源资金方面,都力图加大对养老项目的扶持力度的。但是,如何投入?怎样才是行之有效的资金贴补路径?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依旧按照以往的经验向全国下发财政补贴用于养老,势必犹如“撒胡椒”一般,惠及到地方、个人身上的补助极为有限,不啻于“杯水车薪”,实际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多少,国家的钱倒一分也没有节省。因此,站在“以需求促需求”的角度分析,国家需要有切实可行融资模式、有效能的扶持投入窗口来完成对中国养老事业及市场的最大促进与帮扶;而示范基地的“以需促需”,正好解决了国家的疑问。国家有资金,而示范基地建设前期投资的缺口恰好可以满足。
对于地方来说,优势资源在于土地。所有养老项目的建成,其基本的实现载体即是土地。获得土地,实施建设,进而植入服务,是所有养老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示范基地的建成,是为满足当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实现地方老龄工作的有效落实,解民生之忧,使社会安定。可以说,敬老工程示范基地建成后对于地区的综合影响,也都是建立在实际需求上的。随着养老服务的开展,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势必会带来多元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包括多种类的知识、技术、先进理念的引入,这对当地来说,都是巨大的财富。示范基地伴随着一切“为老需求”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展开,促成地区需求产业链的形成,将促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衔接,实现产业格局的更新调整;地区经济总产值增长、人民消费活跃、城市知名度提高、社会人口就业率明显增加等,无一不符合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期望。
对民间(企业)来说,从社会学层面来看,十年前勾画的“亿万养老产业,千万就业机会”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则存在着一个难以跨越的鸿沟—因为其中搁置了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在“未富先老”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政府此前只注重了社会保障与社会救济属性的“养老事业”,对于商业属性的“养老产业”还未有足够经验。中国老年人需要救助,同时也需要通过消费来改善老年生活。我们的养老政策缺失了下半部,社会化养老的需要是必须由养老产业来补充完成的。而“养老产业”中,又以“养老服务业”最为重要。所幸的是,如今我国政府已经看到这一问题,政府已经多次明确提出,以社会力量来促成养老市场的繁荣。但对于民间力量来说,如何才能有效激活这个“沉睡中的市场”,让它释放出能量?如何寻找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之间的平衡点,既能保证自身利益,又能不辱使命与责任?在敬老工程示范基地中,政府与民间力量将寻找到那个“撬动地球的支点”,通俗的表达就是“政府出资,企业出力”,从而实现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最终各得所需。
敬老工程示范基地的建立,作为一项事业,它联接政府与民间,有的放矢的共同完成社会公共服务来普惠大众;作为一项产业,它促进消费,拉动市场形成社会经济繁荣。敬老工程的未来规划是在全国实现大众养老的广泛覆盖,以“点、线、面”的战略布局建立中国养老工程体系。从经济巨矿、社会财富、文化蓝海来说,中国的养老市场都将成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中国老年人绝不是社会的负担,他们将作为社会的一股雄厚力量再次为中国社会经济的腾飞而释放出无穷能量。
上一篇:国家金融投入创新养老保障 | 下一篇:敬老工程的示范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