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现阶段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是远高于城市的。根据老龄办的测算,2034年农村老龄人口将为1.71亿,将达到峰值;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峰值出现在2054年。换句话说,农村老龄化比全国提前20年达到峰值。而更让人担忧的是,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敬老院体制僵化、设施陈旧简陋,能提供的服务与入住老人需求相去甚远,利用率只有78%,没有充分发挥农村乡镇养老中心的作用。同时,大量敬老院没有登记注册,在农村3万余家敬老院中只有1.1万家身份合法,高达2/3的敬老院是“黑户”。要解决好1亿多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农村养老院亟待改制转型。养老服务的供给也需要找到更加适合的实施模式,单纯靠国家财政或者凭借社会机构都是不现实的。
对农村的养老服务普及,应该形成城市、乡镇、村由上自下的辐射。具体办法。首先,针对周边地区乡镇村的村民建立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档案,详细了解每位老人家庭状况、健康情况及经济收入情况,形成实施服务的有的放矢。其次,示范基地在乡镇中心地区设立养老服务中心。因为乡镇中心所在地大多都是在地区人口相对集中、村庄规模较大的地方;同时,乡镇中心所在地一般都是农村的集市所在地,是这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中心;此外,从地理上来说,乡镇中心也是多处于乡、镇、村的中心位置,所在地交通比较便利,有着通往各村的公路交通。因而,养老服务体系设在这里,在功能辐射能力与服务输出便利性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养老服务中心具备基本的一些医疗与保健功能,也具有一些老年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设施,可以保证周边村镇老年人日常的健身与文化的需要。服务中心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也会配有急救车、急救设备等,建立应急系统预案,以备急需。因为有了之前的村老年人健康管理档案的信息提供,示范基地可定期组织专业队伍到周边各村进行实地查访、上门医疗及健康咨询等活动,形成村、乡镇、城市的“点、线、面”养老医疗服务一体化。
不仅如此,通过多种方式,为农村老人建立全面的养老服务体系也是相当必要的。在宣传方面,加大对农村村民“敬老、爱老、助老”的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积极向上的社会敬老氛围;通过多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过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过社会舆论的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女儿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
增强农村老人的经济保障意识。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获取的收入在逐渐减少,而各种消费支出(特别是医疗保健支出)却不断增加。这就自然形成一个资金缺口,因此必须及早树立自我养老经济储备的意识,尽量拥有一定的经济独立的能力。同时,加强对农村老人互帮互助的引导,提倡老年人形成互帮互助的自助氛围,提高老年人群的自我养老能力。
加强法制监督。赡养父母是宪法对子女规定的应尽义务,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制意识,加强法制监督,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督促子女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
通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为农村孤寡老人们提供捐赠。
开展城乡老人之间的各种联谊活动,增加城乡老人的交流,丰富老人们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