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老工程办公室 来源:《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6
中国社会养老行业发展缓慢,从而导致 “老人孤寡化”、“家庭负担化”、“社会弱助化”以及“价值沉淀化”、“健康风险化”等老无善养问题。中国养老行业与旧世界文化一道孪生的、传统的“以资本为轴心不可持续发展方式”,使当前中国养老行业出现了粗放化、低质化、高消费、弃老化等明显的问题,造成中国养老行业所有者、管理者及生产者三大创造主体的“生命创造力、财富增长力、联合劳动聚合力”的释放值尚不足5%,也因此而造就了中国养老行业积淀数万亿的 “生命创造力低碳财富金山”。市场都在说养老产业是座“富矿”,是未来商业领域的“蓝海”,但如何开发?怎样运营?究竟获利多少?是摆在产业发展之前就被纷纷质疑的难解之题。
长期以来,我国公办的养老机构在政府、集体的呵护下,大多数缺乏经营意识、服务意识。他们自认为是“花钱”的单位和部门,没有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使得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根本无法享受到比较优质的服务。而经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被完全激发,致使一些养老机构长期处于亏损、补贴状态,有限的资源被大量浪费。从发展经营策略来看,养老机构不仅要考虑兼顾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还要考虑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为维系生存,养老机构与其他经济组织一样需要以组织理性谋取利润最大化。由于养老机构的前期投资巨大,回收期又较长,往往后续的投入难以保证,行业风险也制约着很多民间企业投身中国养老机构的建设中来。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举着“养老”的大旗,行着地产的买卖,将“养老”作为自己逐利的幌子,致使老年人的权益受到损害,让政府为养老产业所做的诸多努力“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巨大的市场潜力,本该是民办养老机构蓬勃发展的良机,但一个个待解的结,却束缚着它们前行。诸多民办的养老机构,是进亦难退亦难。
在当前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全成熟、政府监管和投入尚显不足的现状下,敬老工程养老示范基地同其他类型的民营企业一样,需要获取社会资源的自主性,在资源组织效率、资源利用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实现敬老工程养老示范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需要社会资源的最大共享,更需要加强自身造血能力,夯实发展生命力。仅凭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忽略养老示范基地自身发展潜力的做法,不仅无益于养老示范基地的长久运行与正常运营,更加不利于整个园区服务质量的完善与提升。
将敬老工程看做是一种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也正是基于对以上种种问题而做出的勇敢尝试。在敬老工程养老示范基地的正常运营管理中,必定是有合理的经济利益获取点的。敬老工程养老示范基地的服务供给运营模式,是一种既能实现大众化养老服务供给、又可实现养老服务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的创新模式。它以“化解高端养老机构的高成本和消费群体的低经济能力”这一主要矛盾为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既保证养老机构商业运作方面的纯洁性,又能使投资方或管理运营方获取合理的经济回报,形成机构可持续性的发展力。整个服务体系关注的重点是运营模式的创新,而不是服务特色的凸显,当然,在模式创新的同时也并不忽视服务特色的完善和提升。我们在这一模式的打造方面遵循“高效组合,优劣互补,资源共享,自助互助”的原则。最大可能地实现“低门槛入住,差异化服务,资源充分共享及利用、树品牌成规模促效应”的目标。如此一来,让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健康状况、不同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在示范基地内各取所需,各行其是,共存、共处、共容地和谐生活。
归纳起来,就是保证敬老工程养老示范基地中央商务活动中心在其商业活动中,既可获取正常收益,又能保持商业活动的纯粹,让所有入住广大园区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高品质服务供给。这一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可归纳为:市场定位、渠道对接、管理规范与制度保障、规模效应。
养老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其需求层次也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养老机构对自己的市场进行准确定位,打造有针对性服务内容,形成个性化的企业形象,才是长久生存之法则。敬老工程的实施对象是中国90%以上的“平民”老人,敬老工程既不能单纯看做是福利事业,又不局限于少数富裕阶层的高端消费领域。但仅仅如此划分显然还不足够,老年人依据不同的文化水平、生活环境、自身健康状况也有不同的生活及服务需求,这也就要求一个示范基地内必定需要多样化的服务来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因此,依据老年人不同的健康状况,示范基地将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区护理,即形成独立生活区、协助生活区、专业护理区、老年失智照顾区、临终关怀区等;若按照老年人不同文化素养及专业技能水平划分,还可以形成敬老工程老年人才智库、老年再就业平台、老年爱心志愿者队伍等等。如此一来,服务的针对性使得社会资源有的放矢充分利用,而健康老年人通过自己的再就业又能形成一定的价值创造,老年人的生活及精神需求更得到满足,这就是养老示范基地最具特色之处,它还有利于品牌的树立,规模的扩展,效益的增加。
敬老工程示范基地的运营管理方完全由民间企业来担任,这样一来,将养老服务纳入到市场中来,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自主管理和运营。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利于运营管理方制定灵活、有效的市场战略,提供简单便捷、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保证示范基地的长久运行。
在与园区供应商及渠道的合作方面,示范基地将尝试与相关供应商建立“一对一”的合作模式。例如与当地农村形成示范基地绿色农产品“一对一”生产配送渠道;与相关的老年用品厂家形成敬老工程示范基地专供产品“一对一”配送渠道;甚至还可以与当地的学校、培训机构形成敬老工程示范基地人才“一对一”文化帮扶等。采用这样的渠道对接方式,可以有效绕过传统的批发商、零售商等,缩短园区与供应商之间商品通路,促使产品最快速送达至用户,也因为减少商品流通环节,实现采购成本降低,加快资本运作。同时,这样的方式更利于贴近园区老年人群,将他们的意见、需求迅速反馈给供应商,协助园区、供应商即时做出有效的服务、商品的改良,增强园区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站在全社会的层面上看,采取这种方式,不光做到了园区内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快速满足,园区食品、用品及活动安排能够充分保障、有序安排。对于整个地区的经济来说,也有利于示范基地的顺利运营和发展壮大,有利于供应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产值,进而促进地区产业格局的优化与升级,既实现了社会效益,也达到经济目的。
在敬老工程示范基地的运营管理事务中,针对中央商务活动中心的日常运营,将实行规范管理与制度保障。一方面,园区将对服务项目制定详细的标准,准确划分服务级别,建立和完善各种相关制度,注重管理制度的创新。同时也适当建立起各项工作规范,引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支持机构服务充分实现差异化,掌握各种信息资料和实施管理工作的关键,并由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维护和升级工作。
敬老工程的目标是在中国树立养老服务行业的领军品牌,以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应。一旦使敬老工程形成优势品牌,凭借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形象的扩张力、资本的内蓄力等的综合发展,从而实现品牌的绝对价值。这种价值我们并不能像物质资产那样用实物形式来表现,但它能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迅速增大,快速形成市场规模,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因此,树立敬老工程的优势品牌,借助其品牌形成规模性拓展,将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软件打造成知命度高、信誉度强、覆盖面广的强势资本,是达到“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占市场”目标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生态保险的由来 | 下一篇:建立老年人才档案需科学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