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牵手工程管理中心 来源:中华牵手工程综合体系 发布时间:2024-10-6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社会的传统文化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重重危机,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考验,国人思想文化的信仰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将带来直接影响。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一直推崇正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其中,“孝道”文化更是浸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其进步的一面、已演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美德。可以说,“孝道”文化为中国家庭的尊老、敬老、养老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
过去,“孝亲”一直是中国家庭所承担的要务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主要养老模式。但如今,市场经济的快速扩张,让人们在欢呼经济高速增长、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也越来越缺乏耐心去“消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速成品”时代里,如同被简化的汉字,生硬地“会读”,流于字面的“文化形式化”让真正的“孝道”文化逐渐淡化:
中国的“孝道”文化基本属于道德自觉范畴,子女赡养老人都从心于自身道德约束和文化修养,时至今日,“快餐文化”往往让人“形于外”却不能“修于内”,这使得如今的中国家庭养老关系愈加脆弱。
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家庭规模的变化,导致养老职能逐渐被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保障制度所取代,家庭养老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冲突,最终导致家庭养老功能被削弱
农村老人没有“自我养老”意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由于越来越多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已岌岌可危;另外,子女们往往自以为因外出见多识广,对农村家中老人轻视和不屑,“孝道”文化仅仅以为经济供养,精神照顾方面极度缺失,老人在家留守家中,无人陪伴,生活孤独、失落,社会地位日益卑微。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土地”的民族,再由“土地”作为凝聚情感的载体,渐渐形成依附于同一片土地的生活聚落,人们在生活风俗、历史习惯、道义基础等方面建立最初的社会小单位群体,村落、乡族、宗亲文化进而衍生。由于这样由生产、生活与文化共同联系起来的聚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归属和情感依托,一定程度上来讲,乡村、家族、宗亲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文化“核心”,透过这样的文化影响力,去把握现实社会里的人文现象,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但当下的中国,城镇化的脚步轰隆作响,这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张,无数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实现创业梦。与此同时,乡村的景象却日渐凋敝,大批移民离开故土融入新生活,传统文化被逐渐遗忘,许多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渴望再次找到那份自小渗透骨血里的意识烙印,“乡愁”便成为引人伤感、令人唏嘘却又回不去的记忆。
上一篇:牵手工程国家宏观环境分析 | 下一篇:生态环境与资源被过度“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