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工程概述
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何为敬老?孝道文化的核心就是敬老养老,中国社会是植根于孝道之上的社会。敬老孝亲,是每个人的本分,既包括物质赡养又包括精神赡养。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何为工程?广义而言,工程可定义为“由一群人和很多组织机构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
而敬老工程,恰恰就是在“我国将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积极面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这一关系国计民生和长治久安问题的过程。
应该说,敬老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政治体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方面面。如何实施敬老工程,不是一家之事,一时之风。弘扬敬老爱老美德,将敬老工程落到实处,需要人人参与,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既具有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一般特征,也由于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国情而具有独特性。因此,面对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理解老龄化给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制度和政策造成的影响、中国社会老龄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应对这一趋势等问题,都要求我们将中国的老龄化社会问题既放在国际背景下思考,又要放在国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背景下具体分析,形成一套适合尊重客观规律、符合实际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模式及服务体系,我们阐述的“敬老工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虽然各个朝代尊老、敬老的制度和做法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无外乎是充分表达社会对老人的关心和爱护,甚至有记载,古人把敬老提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例如《礼记·乡饮酒义》写道:“民知尊老敬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中国古代的养老以家庭为主力军,但是国家绝不仅仅只是制定政策法规,同样也承担了敬老养老的重要责任。
新中国诞生以后,社会主义制度为孝亲敬老提供了根本保障,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得到弘扬光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日趋浓厚,大量“孝举”、“孝星”涌现,使孝亲敬老在新时期构建成了一幅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和谐画卷。孝敬长辈、尊重老人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善心、爱心、良心的综合体现。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凡是孝亲敬老的,都会受到社会的赞许,反之则为国法所不容,遭受道德谴责和被世人所不齿。尽管孝亲敬老的形式千变万化,但其“内核”却亘古依然,永远不会过时,不管时代怎样变革,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永远不会改变。
所谓敬老工程社会化就是把敬老工程扩展为社会工程,是社会主体以社会理论为基础,以社会技术为手段,适应、改造和调整社会关系,建构社会体制的实践过程。伴随中国现阶段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拥有日益发达和健全的敬老社会工程,不仅是社会发展与文明变迁的内在需要,也是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社会同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国家物质财富的增加,虽因经济增长的优势将朝着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方面演进,但归根结底,人们希望提升的依旧是生活品质。而人到了晚年,如果还能生活富足、健康幸福,才是真正的福祉,摇篮中的美好成长与银发后的晚年安度,应该同等重要。
“敬老工程”的发起,本身就是以“发动现阶段所有能够发动的力量,举全民之力,惠及全国老年人群”为出发点,其目的是要真正为老年群体谋福祉的民心工程。“敬老工程”将充分利用老龄人力资源地发挥、养老服务工作的产业集群协同效应,采取创新式的模式探索、产业化发展的经济机制设计,发挥其产业关联带动与良性辐射影响,有效为当代老人服务,这也同样是为我们自己的未来服务,更是为人们将来世世代代的“未来老人”服务。我们应该站在时代责任的历史高度上,让“敬老”的朝阳普照并温暖祖国大地。
敬老工程的设计和布局符合中国国情,甚至领先于某一个时代。从2012年起,有这样一批人已经“先天下之忧而忧”,集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杂志、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老龄文化产业委员会、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等政策、理论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养老经验,研究我国养老事业与产业发展战略和模式,共同努力探索养老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思想、新思路,摸索出一条“敬老爱老产业综合体—产业集群”的创新模式。
敬老工程基于中国国情,提出放弃“财政补贴”、鼓励“非产权式”的运营模式,摒弃传统房地产营利旧思维,汇集了国内国际顶尖金融、建设、文化、科技、农业、教育、政策研究等各行各业的力量,旨在以养老为核心,在当地发展产业综合体项目,以产业集群带动科技、农业、教育、文化、医疗、旅游及养老等产业项目的协同发展,全面提升项目所在地政府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绿色(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人文、民生与福祉发展水平,有利推动当地政府跨越式发展,实现当地以人为本、全面统筹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目标。
全面发展,可持续建设,这才是敬老工程使命之所在,也奠定了敬老工程的杠杆支点地位。
敬老工程是国家的工程,是所有现在及未来中国人民的工程,远不是一个企业、一帮人、一代人可以完成的建设。它重新定义了养老的含义,找回了礼仪之邦的“魂”,丰富了老年人的生命,解决了城乡、学校、各行各业的后顾之忧,将刷新文化、经济各产业的指标。毫不夸张地说,敬老工程承载的使命已经超出国界,对有人类有老人的地方都毫不吝啬的给予福泽庇护。
敬老工程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其重新进行了分工,二次合理分配社会资源。除拉动当地经济、提高税收、安置就业等显而易见的意义之外,其核心意义在于使闲散在家的“负担”—老年人重归社会,变成创造财富的“劳动力”。
人一辈子都在学习、积累,老年人一生积累的经验、技能、智慧绝是社会的财富。自古以来,长者为尊,三朝元老的地位是连皇帝都难以动摇的。“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九十岁以上的老者,即使是皇帝有事要问,也得亲自去拜访,并且带上珍贵的礼物。稍有规矩的家族都会有“长老”这样一个角色的存在,通常是家族最年长的长者,哪怕这位老人无权无势无才无名,也备受家族尊敬,因为他是岁月的见证,一本活历史。
老龄群体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他们之中有教师、工人、农民、商人、军人、政要、律师、医生、艺术家,等等,涵盖了所有的行业。并且,老年人也分壮年老人、晚年老人、丧失行动力老人等,其和正常社会一样有老弱病残的区分。这些老年人当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和看护,大多数老年人精力旺盛,各有所长,却被一同当做负累束之高阁,孤立起来。哪怕是生活得很好、儿女孝顺、子孙满堂的老年人,对每天浇浇花、遛遛鸟的悠哉日子也会觉得厌倦和空虚,因为他内心深处知道,在别人眼中,他已经是个“废物”,失去了社会价值,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敬老工程对此认识深刻,其宗旨只有一个:“你,无可替代”。每一个老年人都有其独有的社会属性,独有的长处,独有的价值。敬老工程并不是创造机会和岗位使老年人“有事可做”,更不是压榨老年人的“剩余价值”,而是呼吁社会不应该以任何理由剥夺他人的社会身份。心理学上讲,人是群居动物,人的眼睛看不到自己,人的存在是靠别人眼中的投射来证明的,这个过程是一个人自我价值和对他人价值的实现,失去这点的人在别人眼中是隐形的,没有存在感,没有身份,同死去有什么区别。如果说敬老工程以“项目”、“建筑”的形式呈现在世人眼中,以“经济效益”、“老龄问题”的社会效益来证明它的价值,那么,所谓“二次分工、合理分配”则成为了整个老年群体的救赎。上帝可以造人,于是人们信仰上帝;敬老工程赋予了老年人“存在感”,于是成为老龄社会的信仰。
敬老工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其宗旨是为中国亿万老龄人群服务,建立起“人人养老、快乐养老、敬老助老”的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并以养老为起点,同时促进中国养老产业化健康、持续发展,拉动全社会产业链升级,增强国力,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民生发展,实现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涵盖了老年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还包括中国老年人精神满足与文化需求的服务供给体系,及时发现老年群体的再创造价值。其实从目前来看,这一部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基本满足,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却容易被忽略。而老年人力资源所针对的老年人是90%以上的健康老年人的,这一部分的老年人,完全有能力再次重返社会工作岗位,或者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完成老年人生的“再创造”,重新释放他们渴望工作的热情与需要,舒展身心,从而实现快乐养老。
1.敬老工程业务范围
养老产业、文化教育、新能源、新科技、健康医疗、生态农业、旅游、环保等领域的综合性投资开发。特别是在养老服务产业及相关产业领域已经具备雄厚的资源优势,并逐步形成了发展养老事业及产业的资金平台、学研平台、产业发展平台。
2.产学研优势
依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旭国际敬老产业基金和敬老工程执行机构的优势,发起创立“全国养老事业及产业联盟”,同时控股、参股多家行业领军企业,为项目所在地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全方位的资金合作服务。作为学研平台,依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科研院校机构,逐步搭建完善研究平台,努力建设国家老龄问题与老龄改革领域的重要智库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老龄科学研究基地。
2014年2月,中旭阳光联合全国老龄办等单位发布40万字的研究成果—《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为“敬老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作为产业发展平台,敬老工程目前在养老、电动新能源、健康医药等产业的投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敬老工程基地建设
敬老工程的力量在于改变一座城市或者某个区域形象,以示范基地为中心,形成强大的聚合力,即所谓的“羊群效应”。客观上是一场“老龄社会”特征与“新城市运动”精髓的完美交融,是对示范基地所在城市的重要补充,也是极大推动城镇一体化、促进城市发展与地区产业升级的有力举措。在养老产业领域,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条“养老产业综合体”的新思路、新模式,即以养老敬老事业与产业为中心,带动健康医疗、科技环保、文化教育、农业食品、候鸟式旅游等关联产业的综合发展模式。敬老工程从实际出发,在示范基地解决了老年人基本生活服务需求的同时,为中国老年人建立起“中国老龄群体再就业平台”,通过号召、宣传、鼓励与引导健康老年人,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和多种多样的社会参与渠道,让他们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人生的“第二次经济创造”。
敬老工程是一项“安民生、惠民众”的民生大工程。它的实施目标是中国数亿规模的老龄群体,它的广泛实施普及本身就具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气质。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老年人的爱与敬重,都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由“孝”亲进而达到修“仁”,是中国文化大格局中的核心。敬老工程的发起与倡导,将这一宏伟工程的目标锁定于中国亿万老年群体,从这一点看,敬老工程的就是对中国文化中“尊老敬孝”的温情表达。其次,敬老工程选择以中国老年事业为切入口,集中精力关注中国90%以上的平民老年阶层,共谋一幅“爱老敬老、人人养老”的善意蓝图,实行以注重养老人群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养老人群最大满意度为目标的普惠式养老工程,完全是用实践在书写一个大大的“仁”字。敬老工程不仅注重对老年群体住、行、医、食的提供,而且在其中构建起适合中国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规划与价值再创平台,强调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富矿,发展老龄文化产业的时代之需。
敬老工程的广泛普及,以倡导全社会“爱老、敬老、助老”为宗旨,也是在向全社会编织一张温习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大网”,是向中国民众不断传播一种“大爱”,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觉”,进而实现民众的“文化自信”,逐步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强”。纵观当今世界,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正确把握文化自觉的丰富内涵,充分认识到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敬老工程内容涉及老年人经济保障、健康护理、精神慰藉以及相关政策、法规、文化、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
4.敬老工程产业的特点
敬老工程全国(先行先试)示范基地(以下简称“敬老工程”),是由中旭联合敬老工程投资有限公司和中旭阳光敬老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执行机构和牵头建设投资机构,并联合国家有关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针对中国老龄事业及产业的综合性民生工程。其主要特点有:
(1)国家权威性;
(2)慈善福利性;
(3)系统专业化;
(4)公建民营化;
(5)金融特殊化;
(6)运营信息化。